本文由兴政公考(www.wrsks.com)整理,仅供参考。


【背景链接】

 

  分管干部一通电话,就能从融资平台挪用800万元公款为私人提供贷款;4年间,国有资产被套取上千万元,有干部从中捞取好处数十万元……近日,某市监委查办了一起基层融资平台职务违法案件,涉案金额之巨、情形之恶劣令人咋舌。地方融资平台成私人提款机,暴露出管理不规范、干部职工规矩意识淡薄等多重问题。


【公考角度解读】


  [提出观点]


  不可否认,长期以来,地方融资平台作为一种融资方式,解决了地方政府部门的融资难题,促进了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。但是,这些平台也容易成为腐败案件高发区域。长期来看,要不断完善政府融资渠道和机制建设,从根本上转变地方融资平台的职能,杜绝乱象滋生。


  [综合分析]


  地方融资平台管理不规范,国有资产就容易沦为腐败分子觊觎的“唐僧肉”。如腐败分子长期采用虚构贴现业务、虚增贴现费用等方式套取现金。这些国有资金被套现出来后,有的被用来充实单位“小金库”,解决“账内不好报的费用”,有的被挪作他用,有的直接被个人侵吞。如此肆无忌惮,归根到底还是因为相关财经纪律要求和管理规范没发挥应有的作用。


  地方融资平台沦为私人提款机,有不少现实的根源。多数平台转型升级滞后,未能真正剥离政府性融资职能。它们未能转型为市场化运营的国有企业,不善于依法合规开展市场化融资,仍是政府部门的“钱袋子”。当前,部分地方政府融资压力极大,一面要还旧债清欠款,一面要借新债促发展。“捡到篮里都是菜”“把钱搞到就是王道”……地方政府的现实需求,纵容了融资平台的野蛮生长。


  此外,不少融资平台决策程序的不规范,内部缺乏审计监督制度,平时重业绩轻监管,内部治理架构缺失。加上融资业务专业性强,流程和核算方式十分复杂,融资平台管理者与银行从业人员、中介勾结一处、监守自盗,是长期以来监管的痛点和难点。这就给别有用心者提供了借信息壁垒哄抬融资成本、攫取国有资金的可乘之机。


  [参考对策]


  第一,遏制地方融资平台贪腐现象,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,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,有必要将融资平台的规范化建设、转型升级发展与反腐败工作同步抓紧抓实。既要形成对这一领域的反腐高压态势,也要加快推进相关企业改革发展,决不能放任融资平台沦为私人提款机,放任国有资产流失。


  第二,防范“内外勾结、监守自盗”风险,首先要管住“关键少数”。一个电话就能挪用巨额公款的教训很深刻,应当强化对银行、政府、金融监管部门关键岗位人员特别是“一把手”的监督,抓好警示教育。对有禁不止、空转套利等非法行为严查严打、毫不手软、绝不姑息。


  第三,制度是最好的约束。这类案件启示有关部门,应加强制度设计,规范融资平台日常运营管理,围绕融资高频风险点,列好权力清单,对融资行为实施事前、事中、事后全方位监督。同时,建立纪监、金融、财政等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,实现金融全流程的监察、监管。


  资料来源:


  新华每日电讯:地方融资平台岂能沦为私人提款机 本报评论员 杨绍功

微信公众账号

微信扫一扫加关注

返回
顶部
2023省考/选调生招录专题